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将与广大艺术家一起共同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积极努力。(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黄帐房 56cmx76cm 2004年 吴长江作品

安多名寺拉卜楞 32cmx40.7cm 1997年 吴长江作品

少年格布 76cmx56cm 2006年 吴长江作品

才让卓玛 101.6cmx64.8cm 2006年 吴长江作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108cmx79cm 2011年 吴长江作品

王宫附近的商业街 76cmx56cm 2005年 吴长江作品

通往西藏之路 76cmx56cm 2005年 吴长江作品
中国文化人物(主编 王保胜)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向往,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话语。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当今时代,文化力日益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并愈来愈成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艺繁荣发展迎来了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人民群众对文化、对文艺的需求也进入了一个旺盛、多元、迫切的时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成为指导广大人民艺术家的创作航向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著名版画家吴长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从大学期间的实习到留校任教,他不仅对版画,尤其是石版和铜版语言有着深刻的认识、挖掘、运用和发展,并将对艺术语言的锤炼与青藏高原题材融为一体。30多年来,吴长江几乎不间断的每年深入高原体验生活、写生创作,坚实造型的版画创作也日益多样化,不仅有灵动飘逸的素描,更有厚重独特的水彩,而不变的,则是他对高原的一片赤诚,那里已经成为他魂牵梦萦的地方,成为他艺术创作不竭的精神宝库。在吴长江的艺术创作中,始终贯穿着一条审美追求的主线,这就是强悍中蕴涵着质朴、深厚的力量之美。他的作品并不是对高原的直接摹写,而是从人性角度对它的全新阐释和理解。
高原,是吴长江心底的召唤。然而现在,他的绝大部分时间与精力却奉献于中国美术界。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站在中国美术的重要位置,承载了美术家们的中国梦想。在这个位置上,他不仅要不断提升自己,更担负着打造中国美术的梦之队,塑造国家形象,传播主流价值的历史使命,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用画笔描绘雪域之魂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重要的一员,高原风光无限。藏民生活,高原风情,深深吸引着一代代艺术家的关注,历来是中国绘画最具魅力的题材库。但几十年来将高原生活视为自己的生活、将高原题材作为艺术表现的唯一题材的艺术家不多,吴长江却是独特的一个。吴长江对青藏高原的眷恋,是一经倾心、终生不渝的真挚而深沉的情感。在他所写的《高原的召唤》一文中,他深情地倾诉自己对青藏高原、西藏文化和藏族同胞与日俱增的热爱:“愈来愈强烈地感觉到似乎在冥冥之中我与青藏高原有一个前世之约。我与他们的心灵是那样的近,好像我曾是他们中的一员。”
198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读书的吴长江首次去甘南藏族自治州写生,并途径若尔盖、红原等地,从此开始了他至今长达三十年三十多次深入藏区生活写生创作的几万里行程;1981年,吴长江为了毕业创作再赴甘南;1982年,以《挤牛奶》、《宰羊》、《阳光草地》、《雪后》和《喂马》等为代表的石版画《西藏组画》完成。1983年暑假,他初次到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写生,在从西宁到玉树需用三天时间,路途遥远、非常艰辛。吴长江初次登上了巴颜喀拉山口,头痛欲裂,但却充分领略了青藏高原苍茫粗犷的气势。在他的《青藏高原纪行》中,他以散文诗的笔调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自己初次目睹一幕幕宇宙奇观的激动心情:“在黑云笼罩下,青蓝色的巴颜喀拉山群峰好像一巨大雄浑的蟒蛇,盘踞于青藏高原。在远古浑厚、荒漠的气势中,我们感受到宇宙神奇的灵魂和力量。……这一切都使人永远地留恋那片沉寂的大地,留恋那青澄的流水和黑蓝的远山。”他留恋青藏高原壮丽的自然景色,更留恋在高原上世代生息劳作的藏族同胞。气候寒冷多变的青藏高原,造就了藏族人民强悍健壮的体魄和坚忍豪放的性格;千年藏传佛教的虔诚信仰,培育了藏族人民善良真诚的品质和纯洁美好的情操。青藏高原雪山巍峨,水草丰美,天空纯净透明,阳光分外灿烂。这座神秘的雪域高原,也是圣洁的心灵净土;这片缺养的高寒地带,却是天然的精神养吧。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三十年来,吴长江几乎走遍了整个青藏高原,高原的山水和人物激起了他的创作热情,启发了他的艺术灵感。他在这片高原上不断攀登,追寻艺术与生命的纯真、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与精神世界。无论是他的版画、素描、速写,还是水彩、水墨,都完整而深刻地表现出青藏高原雄奇瑰丽的雪域风光、藏族同胞淳朴善良的民风民俗,形象地勾勒出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一片不可多得“精神家园”。
在青藏高原这间幕天席地的“大画室”,吴长江创作了大量速写、素描和水彩画,根据素描写生稿创作了“青藏高原系列”版画。这些版画发挥了石版画和铜版画不同材质和技法的特性,石版画侧重点线结合、丰富细腻的颗粒美感,铜版画侧重线条交织、清晰细密的视觉效果,他的所有版画作品都采取黑白灰调子的素描方式,突出大面积黑白色调或灰色调的对比变化,营造雪域高原特有的单纯、宁静、清冷而深远的空间——既是自然空间又是精神空间,其中黑色的藏族人物和马匹、牦牛等形象格外醒目,咫尺千里的开阔背景与刻画精细的画面主体达到“致广大”与“尽精微”的整体统一,在空灵的境界中活跃着充实的生命。这种艺术灵感和绘画语言来自画家高原生活的亲身感受和独特发现。例如他的石版画《扫雪》是他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创作的组画之一。1981年秋季他在甘南高原欧拉公社遇见的一场大雪,使他深深感受到藏族牧民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坚韧顽强的生命意志,也启发他在创作《扫雪》时以大面积空白为背景,以一顶黑帐篷、一位藏女和一条雪中小路与一片银白的雪原天空,构成了虚实相生的深远的空间。石版画《青藏高原》也融入了画家在荒凉的草原山坡上跋涉时忽然望见牦牛、帐篷、牧女的惊喜心情,下方占画面四分之三面积的灰色调草地与上方空白的长空形成鲜明对比,平缓的坡顶上小小的牧女活动的身影更加反衬出高原的静谧、浑厚、空旷、辽远。他以高原风景为主的版画,还有石版画《高原牧场》、《茫茫草原之二》、《青海大草原》、《高原之巅》、《阵雨》和铜版画《初春的牧场》、《哲多雪峰》等作品。以高原人物为主的版画,则有表现藏族少年的石版画《尕娃》、《牧童》、铜版画《高原之子》、《高原之子之二》和表现藏族妇女的石版画《挤牛奶》、《挤牛奶之二》、《藏女》、《藏女之二》、铜版画《玉树藏女》、《高原之歌》等作品。石版画《尕娃》画面空间的黑白、虚实、明暗、光影处理异常协调,背衬黑色牦牛的藏族牧童在高原耀眼的阳光照射下眯缝着眼睛的微笑像阳光一样灿烂。石版画《挤牛奶》和《挤牛奶之二》刻画了在茫茫雪地上牦牛群旁劳作的藏女宽厚的的背影或侧影,充满了高原日常生活的气息和朴素含蓄的诗意。石版画《藏女》令人联想起画家在他的《青藏高原纪行》结尾的描述:“总也忘不了那位站在草地上手持松枝祈祷的藏女,她颤抖的手上托着一只苹果,微微闭着的双目似在凝视无限远的地方。她在祈望未来,祈望兴旺、幸福、平和!”
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高原之魂――吴长江作品展”与2013年在上海美术馆隆重举行。展览集中展出了吴长江历年来创作的版画、素描、水彩作品数十幅,本次展览既是对吴长江艺术创作的历史性梳理,也是他近年来赴高原写生创作作品的一次较为全面的集中展示。
在美术评论家眼里,他的画作熔铸“高原之魂”,展示了人类的生存处境与历史思考,寻找着藏民精神世界中独家协办永恒的精神气度和生命活力。老版画家李焕民评论道:“他笔下的人物现实角色感越来越模糊,历史文化的痕迹却越来越鲜明,他似乎努力在三江源头牧民身上寻觅民族精神的‘子儿料’,那些经过千万年磨砺冲洗出来的最坚硬的核心。”
吴长江三十多年一直坚持走自已的艺术道路。他在《高原的召唤》一文中提到:“青藏高原的文化中充满神秘和未知的文化氛围,它诱使我们去寻找,直到找回画家自己的灵魂,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西藏精神的表达语言’。青藏高原之旅使我渐渐地感悟到深入于藏民族的精神世界中有一种永恒的生命活力,他们的文化与自然的融和,人类的真、善、美、丑恶观,在宗教、文化和艺术中具有人格化的人性精神和去恶扬善的精神气度,这些都是艺术要表现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对他而言,到高原写生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境界的磨练和累积,更是一种自我内心最本能的追寻和寄托。
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是最大梦想
潘天寿大师说:“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谈到对中国美术的梦想时,吴长江感言,让中国成为世界了解并尊重的美术强国,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是他最大的梦想。“今天对中国美术家而言,是前所未有的生活条件、创造条件。如何用美术表现好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是画家一个重要的责任。”
吴长江特别强调中国美术界内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追求及超越。一方面,美术创作者要有攀越艺术高峰、超越自我的文化自觉性,另一方面,美术家的作品要有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自信。而文化自觉、自信的根源在于自身对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了解与认知。因此,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艺术是艺术家创作的内心源泉。面对当代世界的多元文化语境,中国的美术家要用世界的眼光和中国的文化身份,来表现个人的艺术追求和国家民族的整体文化形象。“中国美术虽然已取得很大成就,但目前整体形象缺乏。国外对中国传统美术很认可,但对30年来中国当代美术所表达的中国精神和艺术成就,国外并不了解。”吴长江说,“希望通过国家的力量,使中国美术的整体形象‘走出去’。”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攀升,中国美术事业也随之迎来了新的历史转折点。但是,当代中国美术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和重要影响,与当代中国国际形象与影响力现状极不相称。吴长江认为,由国家力量推动中国美术走出去,是实现中国美术梦想国际化的重要道路。“通过展览和海外交流推广,造就一批能够承载历史使命与创造意识、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师巨匠,并通过他们具有标志性的美术作品,形成中国美术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与辐射力,那将是我们的光荣,更是我们的梦想。”
简介
吴长江1954年生于天津汉沽,1976年毕业于天津艺术学院附中,并任教于天津艺术学院。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版画系助教,1987年任讲师,1993年晋升副教授,1999年晋升教授至今。其中,1986-1997年担任版画系副主任,1997-2003年担任版画系主任,1999-2003年担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2003-2007年担任院党委副书记、学术委员会常委。1998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999-2004年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07年起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吴长江曾在西班牙马德里、格拉纳达,日本东京、日立、京都、大阪、神户、横滨,中国北京、广州、沈阳、重庆、大连、深圳、西安、南宁等城市举办个人展览20余次,出版专著、画集18册;曾获“八届全国版画展优秀作品奖”(1983年)、“国际青年美展鼓励奖”(1985年)、“挪威国际版画展评委会奖”(1989年)、“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铜奖”(1990年)、“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铜奖”(1996年)、“时代风采——全国写生画展佳作奖”(1998年)、“80-90年代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1999年)、中国文联“采风成果奖”(2001年)等奖项;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大英博物馆、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美国波特兰博物馆、日本东京日中友好会馆博物馆、挪威国际现代版画博物馆、比利时弗朗斯•麦绥莱勒版画中心、比利时安特卫普美术馆、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博物馆、德国海德堡选帝侯博物馆、奥地利维也纳青年美术馆等多家公共机构收藏。
责任编辑:赵建华、张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