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勇力: 以创新实现艺术升华 用精品诠释文化魅力

文化人物网文化大家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大家 >

    唐勇力: 以创新实现艺术升华 用精品诠释文化魅力

    2015-08-04 13:40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阅读量:
    语音阅读
           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一个国家的强盛,定然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之中,民族前进的每一个印迹都闪耀着文化的光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吹响号角。
           唐勇力是一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艺术家,几十年来,他始终自觉主动承担起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始终以高超艺术造诣和高尚价值追求作为人生理想,始终把自己的艺术创作融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反映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创造,奏响时代的主旋律。



    唐勇力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在中国画继承、创新、发展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代表(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唐勇力在创作中国力求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唐勇力提出的“写意性工笔画创作及工笔画写意性研究”和“中国人物画造型基础研究·线性素描”两项重大课题,不但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实践上也成绩斐然,对中国画的未来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新中国诞生》——局部 毛泽东



    《新中国诞生》——局部 刘少奇



    《新中国诞生》——局部 朱德



    《新中国诞生》——局部 周恩来



    《新中国诞生》 200×800cm 2009年 唐勇力作品



    《敦煌之梦》——都市新民 130×130cm 2005年 唐勇力作品



    《敦煌之梦》——大唐盛世 1200×200cm 1994年 唐勇力作品



    《敦煌之梦》——祈悟 155×113cm 1998年 唐勇力作品 

      

    《敦煌之梦》——长者 130×80cm 1996年 唐勇力作品  



    《敦煌之梦》——思古 160×80cm 2003年 唐勇力作品 



    《敦煌之梦》——走进古时代 90×68cm 2002年 唐勇力作品



    《敦煌之梦》——绿色希望 138×120cm 2001年 唐勇力作品
     




    推出重大课题:工笔写意,线性素描
           在中国当代工笔人物画坛上,唐勇力作为改良传统工笔人物画的代表人物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他的贡献体现在他从绘画语言的角度着手,提出了“工笔画的写意性”的理论观念,并从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创造了虚染法和脱落法,使得传统工笔画向现代转型更具有写意性和时代感,这促使工笔和意笔在他的画中从矛盾与对立走向统一,为当代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我在30年的教学创作和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两个主要课题,一个是工笔画的写意性,还有一个是在中国人物画造型教学当中的线性素描。这是两个一直在我的教学创作研究当中不断深化的课题。”唐勇力说,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人物画,一直比较注重线条的表现,强调以线造型,用线来塑造物体的轮廓。在对物体界定的同时,体现出物体自身所具有的质感、动感和量感。中国工笔画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延续着一种思想,一种画法,很单一的发展下来的。这种单一的技法表现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使得工笔画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因为工笔画传承到当代社会,其表现手法和内容早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人们需要更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来很好的体现和表达出我们生活的真实状态。“艺术是不断发展的,也是在不断的发展中,不断创新各种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所以我就想,既然我们中国画核心精神是写意的,它背后的内涵的理解就是随着画家的感情不断的变化,来描绘一个作品,而不是固步自封在一种原有的状态中僵化不变。”他认为,工笔画应该突破原有的那种程序上的桎梏,打开自己的想象的空间,在绘画过程中不断生发新的思想和内容,既有随意性、升发性、调整性,不断地改变,在绘画创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技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提出了“工笔画就要具有写意这样的属性”,并在绘画当中不断产生新的变化,从理论上进行研究。
           “线性素描”这个课题也是根据中国文化的造型基础的现状而提出的。唐勇力在美术学院从事教学工作30多年,他认为,当代人物画家的最主要的关键点是人物画的造型能力,如果一个画家不能够很好掌握这项基础技能,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物画家。
           线描是中国绘画中一种极为重要的艺术语言。它的鲜明特征是以书法勾勒的方法,勾描墨线作为塑造艺术形象的基本手段。中国线描艺术的发展源远流长,从认识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已有2000年的历史。工笔线描、意笔线描在中国人物画发展史上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在当代中国人物画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无论是“工”还是“写”,都仍然建立在传统绘画的主观造型观念和心识默记的造型方式之上,仍然是在传统“十八描”法基础上的变异与发展。中国人物画传统的造型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 已经失掉了对人本体的直接研究,以及对人的造型能力的理解和掌握,使人物画创作对人描绘大多沿袭前人的造型模式,从前人成熟的造型“临摹”而来,使造型程式化,人物形象出现了“千人一面”的态势。
           唐勇力强调,中国的人物画家必须要具有中国人物画的特点。中国民族文化的特点是“线”。西方是“块面”,是三维空间的,要把空间感通过画笔展现出来。而中国的绘画是二维的,平面的,主要通过“线”来表现。西方人物画艺术传到中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一种科学的方式来观察人物”,简而言之就是按照人物真实的比例、真实的人物结构来描写对象。这种科学的方式是透视的、解剖的人物结构。目前,现代人物画家都是在延续这样的人物画法认识人物,描写人物。“因此我们在吸收西方艺术的科学思想的时候,在很长的一段教学里面,是把西方客观的、明暗的、光影的这种固定的认识方法搬到课堂上来,训练给学生,用这种方法来画中国画儿。这样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这种光影的、块面的画法和中国这种线的画法是一种对立矛盾,不能转化到我们的画法里去。 这种矛盾性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影响了我们人物画家的成长。尤其是影响了我们人物画家对传统的‘线’的认识。”
           自发现这个问题后,唐勇力就一直在研究,试图找出解决的方案。他根据西方不同的类型素描,以及中国现代画家近几十年来在素描中的明暗的、光影的、以及色调的变化等现象,加上他自己的课堂表现,以及长期的研究创作表现发现,画素描一定要按照中国民族的精神来画,就是“线”,这也是中国绘画表现的基本个性。
           对美术系的学生而言,素描是一个很好的造型训练方法。这一点在东西方几百年来的美术发展史上早已获得了共识。唐勇力说:“用中国的素描方法来训练学生,这就是我提出‘线性素描’的理论基础。既然是线性,就可以理解成不完全是‘线’,还有‘线性’。这个‘性’是什么?就是我们要把西方绘画艺术中的色调、块面吸收、融合到我们的素描里面。简单说就是‘经线为主,色调、明暗面为辅’。平光的、排除光线的、排出块面的,这样的一种绘画的方法。从这个角度讲,‘线性素描’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已经比较完善形成了理论。在我们的教学中,基本上就是运用这种‘线性素描’的理论和方法在进行教学。效果非常好。”
           这两项重大课题的推出,对中国画的未来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课题付诸实践:《新中国诞生》诞生始末

           实践是检验真正的唯一标准。由唐勇力提出的“写意性工笔画创作及工笔画写意性研究”和“中国人物画造型基础研究·线性素描” 两项重大课题,不但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实践上也成绩斐然。《新中国诞生》这幅作品是他在最近几年艺术风格转变的集中体现,也是用新的表现手法处理老课题的综合体现。“线性素描”理论在这幅作品的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实践效果。
           《新中国诞生》并不是以照片的方式呈现,而是一次全新的创作。唐勇力在前人的基础上,完整地呈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开国大典上的63位委员形象。对他来说,作品必须符合创作理念,既不失人物本身的真实性,又要追求艺术性处理。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完全依赖于画家人物造型的功力,以及对鸿篇巨著的掌控能力。
           创作共历经六个阶段:第一阶段:阅读有关《新中国诞生》的背景资料,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艰苦历程及奋斗目标,了解所有当时中央政府委员及所有文献资料,确立历史事实的理论基础。然后进入形象方面的思考与准备,到书店、图片社、网上查阅资料,仅购买有关领导人的摄影画册就有几十本。第二阶段:勾画思路型的小草图,一个方案是尊重历史场景,确定在“开国大典”的“开国”,将所有当时政府委员63人全部画在天安门城楼上一字排开,以正面角度摄取;第二个方案是采取浪漫主义的手法,以天安门和国旗为背景,以同样的人物安排到天安门广场,打破时空的限制,最终评委会确定第一方案好,于是草图的基本构想确定。第三阶段:根据确定草图的基本雏形进行调整,细化体势,把小草图放大,人物的形象开始具体。这是最难的一个阶段,由于资料不齐全,对大部分领导人的形象刻画只能在搜集的几千张照片中边寻找、边构图中细化。第四阶段:由于形象要求高,唐勇力将63位委员的所有形象进行一遍肖像式的素描稿。第五阶段:把单个素描肖像换位到草图中,进行组合,对照资料,咨询专家,对63位人物进行排序和细节的调整,最后确定200×800的尺寸,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做彩稿。第六阶段:绘制工笔画的正稿。
           为此, 唐勇力延续“徐悲鸿、蒋兆和体系”,以写实的方法塑造人物,又保留中国画平面性的特征,其强调的“线性素描”起到很大的作用。他介绍道:“人物表现既突出面的结构性处理,也突出线,整个画面采用线性素描的处理方式,采用平面构图,突出中国画本身的特点。”仅以《新中国的诞生》素描手稿而论,唐勇力以他的“线性素描”为《新中国的诞生》所画的素描,首先体现出他解读西方经典的特殊能力,从他的这批素描手稿可见他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诸如维米尔的经验到诸如近现代的佛洛依德的经验的多方吸收。其次,还可见其借用了中国智慧,譬如传统人物画画法思维中的骨法、相法,并能在汇通中西的高度将其统一并形成了他的“线性素描”素材,最终成就了这幅历史巨著《新中国诞生》。
           可以说唐勇力所创作的《新中国的诞生》,既没有喧宾夺主也没有失去时代性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他并没有用传统的突出主要人物的方法来进行创作。他是用他的“线性素描”解释“不动声色”的“看得见”、“看不见”的“线”,以及由此形成的以“‘边’的构成”为载体,通过“脱落”和“虚染”造成的空间感和结构关系来物化画面、强调主题,以此凸显画面主体人物及其精神所指。
           作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新中国诞生》是唐勇力耗三年之功完成的大型工笔中国画巨作,代表了其创作的高峰,无疑是一幅能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流传下来的经典佳作。

    技法融合古今  创作虚实结合

           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当大多数青年画家都在用水墨材质进行探索、创新时,唐勇力却早已开始了对工笔画写意性的大胆思考与研究,并自那以后,几十年如一日,以“工笔写意性”与“写意性工笔”手法进行中国画的发展性探索、创新。对此工笔画是费力不讨好画种的说法,唐勇力认为,中国画的领域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三大块。这其中又含有两个类型:工笔和写意。“说到工笔画费力不讨好其实是一般人的认识。绘画本身不存在哪一个画种表现形式上费了很大的力气,最终付出的和收获的不成比例。很多人可能认识工笔画就是这样,画很长时间。其实这种看法很正常。其实对于一种画法主要是对它的画法语言的把握。 ”
           工笔画注重“写意”,对如何在写意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人文历史,唐勇力说:“这个问题有很多的理论家和画家都在思考的问题。写意精神是中国绘画的核心的审美精神,中国画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思想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我们的‘老庄’思想,对我们中国的艺术和文学有着几千年的影响。中国画始终强调中国的民族性,强调写意精神,这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悟。而这种感情用画家的一种内心的思考来表现在画面上。不管你画的是哪种画,都有一种‘意’的成分在里面。 ”
           文艺是提高人民精神境界、培育人民高尚灵魂的重要力量。只有自己具有强大精神力量,作家艺术家才能创作出启迪心智、震撼心灵的文艺精品。在这一点上,唐勇力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说明。他在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创新中非常善于吸收他人的长处,他对比当代北方和南方中国画创作两个不同艺术流派和教学体系,并从中寻找对自己有益的养分加以吸收并为已所用。他的艺术语言雄浑、拙实,同时充满灵气与动感,不乏细腻与精致之美。
           在唐勇力的画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文化深入了解的个人体悟,也能看出他在传统绘画方面的功力,他的作品线条舒展,设色雅致,格调不凡,有书卷之气,没有片面的追求工笔技法的工细,在注重工细的同时更强调文化品位和艺术格调。《艺取敦煌》属于系列风情画范畴。其中,包括了对当代中国画发展产生重在影响的“敦煌之梦”系列,从中可以看到唐勇力独创的充满迷人艺术魅力的脱落法、虚染法的整体风貌。作为个案研究范例,通过展出的这个系列中的作品, 可以与当下的人们思考如何构建未来中国文化自主风格,以及有益的启迪。
           欣赏唐勇力的绘画作品除了给你带来观感上的愉悦外,也总是带给人们一些或多或少的思考。他的绘画在整体面貌、内容上,有的是画古,有的是画今,有的则是把古和今、过去和现在、乃至古人和今人融合在一起,超越了传统绘画那种散点透视一段段组合式的办法。他的绘画模式并不是简单的模仿那样的超越具体时空的模式,而是借鉴了壁画和卷轴画的传统,再把写实与浪漫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时空语言,能够给人们很大的艺术想象空间,在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唐勇力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在中国画继承、创新、发展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代表。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和创作实践中,他善于借鉴、勇于创新,注重对中国优良传统艺术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没的积极贡献。

    简历

           唐勇力,字默苦,号大幽人,河北唐山人。中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工笔人物画家,兼长写意人物画。唐勇力出生于1951年,早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1982年曾于中央美术学院进修,1985年考入浙美研究生,在顾生岳先生麾下主攻工笔人物画,此后,在浙江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多年。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教研室主任,中国画系副主任、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讲师、教授。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
           唐勇力的作品曾参加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多次获奖。作品《高风亮节》参加第五届全国美展;《矿工的妻子》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被评为优秀作品;《木兰诗》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获铜奖;《大唐雄风》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评为优秀作品,获浙江展金奖。作品《敦煌之梦》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出版有:《唐勇力工笔人物画创作赏析》、《唐勇力画集》、《唐勇力的画》、《唐勇力课稿》、《工笔人体艺术》、《唐勇力工笔人物画》、《世纪之交中国著名画家——唐勇力》、《唐勇力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中国画家丛书——唐勇力》。
           唐勇力的画作仿照了唐代人物造型与色彩,他的画与唐画之间的变动之外,这种差异感最主要是由于唐勇力画中的那种被强调了的写意因素——这也正是他对传统工笔人物所作的一项重要的改造。这种改造是唐勇力在追慕唐画多年后的成果,所谓“入得兰亭出得兰亭”。而这种创造离不开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书法功力,唐勇力的工笔人物画带有写意性,很重要的是他大胆地运用粗线条,使得人物形态在精准的造型基础上,适当的夸张甚至有意的“变形”,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他学识渊博、勤于思考、大胆创新,在继承工笔画传统技法基础上,创造出虚染法的技法,这让工笔画写意性得以更好发挥。唐勇力的写意人物画除了给人一种情趣外,还有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厚重。他虽是一个人物画家,但是对花鸟和山水画也有很深的研究和探索,他常用花草树木竹林、层峦叠嶂的山丘和那突兀的岩石作为背景,来烘托人物的性格和画的主题,背景虽多而又不喧宾夺主,这一切都是在错落有致的和谐中完成,因此我们在观看唐勇力的人物画,总是兴致勃勃、百看不厌,这就是厚重的作用。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文化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