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腊八节上线还有两天,过了腊八马上有年味!

文化人物网新闻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距腊八节上线还有两天,过了腊八马上有年味!

    2019-01-12 17:27
    来源:未知
    阅读量:
    语音阅读

    【文艺星青年按】还有两天就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即腊八节,俗称“腊八” ,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俗语有云,“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是过年开始的标志。

    究竟腊八节从何而来,这天为什么要喝腊八粥?让我们从民间传说、习俗,以及名家笔下的文章中寻找答案。在严冬里,品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读读作家笔下的“腊八佳作”,别有一番滋味。

    腊八的起源

    关于腊八起源的故事有4个。

    1、话说当年朱元璋在牢中受难,饥寒交迫的朱元璋在地里扒出来了稻、黍、麦、黄豆等食物,朱元璋在锅里把这些东西给炖了吃了,这些东西救了朱元璋的命。后来朱元璋成了明朝的皇帝,为了纪念他在牢中的日子,他把那天定为腊八节,习俗就是吃五谷杂粮煮成的粥,美名曰:腊八粥!

    2、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3、源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带兵进入朱仙镇,当时正是严寒的冬季,岳家军饥寒交迫,体力不支,百姓相继送来五谷杂粮来给将士们吃,岳家军把百姓送的杂粮煮了吃了,大败金军,取得了胜利。这天刚好是十二月初八。岳飞风波亭冤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岳飞,就在这天把五谷杂粮煮了吃了,表达对岳飞的怀念。

    4、起源于秦始皇。相传,秦始皇号召天下工人来修长城,工人奉命而来,在修建长城期间,常年不得回家与家人团聚,粮食全靠家人送。有的工人家太远,得不到粮食的补给,就饿死在了长城上。有一年正是严寒的冬天,几个粮食少的民工把各自的粮食放在一起煮了,没人喝了一碗。但是,几天后还是饿死了,为了悼念这些工人,人们在腊八这天就喝腊八粥以纪念这些工人。

    腊八的食俗

    腊八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腊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翡翠碧玉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做法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

    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

    麦仁饭。

     

    腊八,青海的很多农村会举行祭祀和庆祝,大家都吃麦仁饭。青海的老人们流传着一句话:“吃了麦仁饭,天天忙过年。”传说,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献乳糜,用香谷及果实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麦仁粥。随着时间的推移,青海自然条件的特点,后来麦仁粥就演变成了青海的麦仁饭。现在,麦仁饭已成为青海的一道特色美食。

    品味名家笔下的腊八粥

    沈从文的腊八粥:闻到香味 就得咽三口以上的唾沫

    沈从文在《腊八粥》一文中这样描写孩子喝腊八粥的场景: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锅中的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罢,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多了,它会起锅巴……”

    在这篇文章中,天真烂漫的孩子们,高高兴兴喝腊八粥的样子,跃然纸上。

    冰心的腊八粥:蕴含对母亲最深的怀念

    冰心的散文《腊八粥》一文,以清丽优美的文字,把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娓娓道来: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

    这篇文章,质朴而感人。原来,最深的怀念,就是平实地讲述,字字珠玑,贴切恰当。

    老舍的腊八粥:粥里有各种豆 像“农业展览会”

    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这样写道: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等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

    品读此文,老北京人过腊八的热闹场景,便浮现于眼前。

    梁实秋的腊八粥:祈求团圆家家熬粥送亲友

    腊八节的内涵,在梁实秋笔下是祈求团圆的心愿。他在《粥》中写道,

    小时候喝腊八粥是一件大事。

    午夜才过,我的二舅爹爹(我父亲的二舅父)就开始作业,搬出擦得锃光大亮的大小铜锅两个,大的高一尺开外,口径约一尺。然后把预先分别泡过的五谷杂粮如小米、红豆、老鸡头、薏仁米,以及粥果如白果、栗 子、红枣、桂圆肉之类,开始熬煮,不住的用长柄大勺搅动,防黏锅底。两锅内容不太一样,大的粗糙些,小的细致些,以粥果多少为别。此外尚有额外精致粥果另装一盘,如瓜子仁、杏仁、葡萄干、红丝青丝、松子、蜜饯之类,准备临时放在粥面上的。等到腊八早晨,每人一大碗,尽量加红糖,稀里呼噜的喝个尽兴。家家熬粥,家家送粥给亲友,东一碗来,西一碗去,真是多此一举。剩下的粥,倒在大绿釉瓦盆里,自然凝冻,留到年底也不会坏。自从丧乱,年年过腊八,年年有粥喝,兴致未减,材料难求,因陋就简,虚应故事而已。

    王蒙的腊八粥:兼收并蓄来者不拒是粥中之王

    王蒙在《我爱喝稀粥》中写道:

     

    每年农历腊月初八北方农村普遍熬制的“腊八粥”,窃以为那是粥中之王,是粥之集大成者。谚曰:“谁家的烟囱先冒烟,谁家的粮食堆成尖”。是故,到了腊八这一天,家家起五更熬腊八粥。腊八粥兼收并蓄,来者不拒,凡大米小米糯米黑米紫米黍米(又称黄米,似小米而粒略大、性黏者也)鸡头米薏仁米高粮米赤豆芸豆绿豆江豆花生豆板栗核桃仁小枣大枣葡萄干瓜果脯杏杜莲子以及其他等等,均溶汇于一锅之中,敖制时已是满室的温暖芬芳,入口时则生天下粮食干果尽入吾粥,万物皆备于我之乐,喝下去舒舒服服、顺顺当当、饱饱满满,真能启发一点重农爱农思农之心。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