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5日,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全世界的革命无产者和进步人类,都怀着崇高的敬意纪念这个日子。
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17岁中学毕业,就抱有为人类谋幸福的理想。他大学毕业后主编《莱茵报》,开始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斗争。马克思在法国创办《德法年鉴》时期,完成了在思想上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在这以后,他就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同呼吸、共命运,同国际共产主义事业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
马克思生前曾对中国的民族解放斗争寄予很大的希望,并预见到古老的中国必将发生深刻的社会变革。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共产党人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实践智慧,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飞跃。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相册,沿着他曾经走过的路,追寻他的足迹,向这位思想和行动的巨人致敬!
马克思的故乡——19世纪30年代,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位于摩塞尔河畔。
特利尔布吕肯巷664号(现为布吕肯街10号),马克思在这里诞生。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在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他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1777-1838)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律师,母亲罕丽达·普雷斯堡(1787-1863)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马克思共有兄弟姐妹9人,他排行第三。
特利尔中学。
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利尔中学。校长约翰?维滕巴赫是一位有学识的教育家,受到德国和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教师中有好几位也是有名的科学家、教学水平非常高。
特利尔中学礼堂。
1835年9月,马克思中学毕业。考试委员会在马克思的毕业证书上写有“对待师长和同学态度良好”,“古代语、德语和历史成绩很好”,“他的作文显得思想丰富和对事物有深刻的理解”等评语。
波恩大学全景。
波恩大学的一座教学楼,马克思常在这里听课。
1835年10月,马克思考入波恩大学攻读法学,他求知欲非常强烈,起初选修9门课程,除专业课程外,还听文学和罗马神话、现代艺术史等讲座。
1840年前后的柏林大学。
1833年柏林皇家图书馆。马克思常来这里阅读。
1836年10月,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攻读法律和哲学。据了解,这是德国当时最有声望的高等学府。马克思的学习兴趣非常广泛,他不仅进修刑法、罗马法、人类学,还钻研文学艺术、历史、外国语等,并参加了青年黑格尔小组,开始钻研黑格尔的哲学著作。
19世纪30年代的施特拉劳渔村。
马克思学习勤奋,博览群书,并且不断温故知新,凡是他读过的书,都写笔记、作摘录、打记号、加评语,过一段时间再重温一遍,以加深记忆。他经常通宵达旦,因而健康受到了影响。1837年夏天,医生建议他到柏林郊区施特拉劳渔村休养。
耶拿大学。
1841年初,马克思决定考哲学博士学位,他写的论文题目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在论文的序言中,他阐明了无神论是自己的信仰。马克思完成论文后,把它寄给耶拿大学哲学系请求审阅并通过博士论文的信。主持鉴定工作的耶拿大学哲学系主任卡?弗?巴赫曼教授对这篇论文非常赞赏,认为作者“不但思想丰富,很有洞察力,而且兼备渊博的学识。”
1841年4月15日,耶拿大学哲学系授予马克思哲学博士学位,当时马克思只有22岁。
19世纪40年代的科伦,是莱茵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842年4月,马克思进入《莱茵报》当编辑,10月,被聘为该报主编,随即移居《莱茵报》所在地科伦,并以精彩的社会评论文章扩大了该报的影响。马克思经常发表文章揭露普鲁士社会制度欺压劳动人民的实质,公开为劳苦大众辩护。
1840年前后的克罗茨纳赫,马克思和燕妮在这里度过几个月的新婚生活。
莱茵省当局把马克思及其主编的《莱茵报》视为最危险的敌人,决定查封该报,因此,马克思于1843年3月辞去主编职务,并发表辞职声明。5月,马克思去到莱茵省的小镇克罗茨纳赫,与相恋多年的恋人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相聚,并于6月在小镇举行了婚礼。10月底,马克思与燕妮离开了德国,到法国巴黎与阿·卢格合办《德法年鉴》,目的是进一步批判旧制度、制定新的世界观。
巴黎田凫路38号。1843年10月-1845年1月,马克思住在这里,房子现已翻修。
《德法年鉴》有一位撰稿人,他就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44年8月,恩格斯在从英国返回德国的途中来到巴黎,拜访了马克思。两人交谈中发现志趣相同,对所有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看法完全一致,从此,他们结成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共同奋斗的伟大友谊,为两人今后的长期合作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一家在布鲁塞尔住过的两所房子。左边:同盟路5-7号,右:奥尔良路42号。
马克思等人在巴黎出版的德文报纸《前进报》发表文章,揭露当时的社会问题,因而引起了德、法反动势力的仇视。1845年1月,法国政府在普鲁士政府的唆使下,下令驱逐马克思等人。2月,马克思离开巴黎,到了布鲁塞尔。1845年2月至1848年3月,马克思在布鲁塞尔生活和从事革命活动。
曼彻斯特古老的切特姆图书馆。
马克思、恩格斯在四十年代和恩格斯在五十、六十年代常来这里查阅资料和从事写作。
1845年7月,马克思与恩格斯用一个多月时间访问了当时世界工业最发达的英国,他们在曼彻斯特和伦敦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会晤了宪章派和正义者同盟的领袖,阅读了大量新的科学文献,特别是经济学文献。
切特姆图书馆阅览室。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各有自己喜爱的座位。后来恩格斯在给马克思写的信中回忆此事说:“最近几天我又坐在小楼凸窗处的方形鞋面桌前勤奋地工作,这是我们二十四年前曾经坐过的地方,我很喜欢这个位置,因为那里有彩色玻璃,阳光始终充足。”
1846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筹建工人阶级政党,广泛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加强同各国的先进分子联系,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1月,正义者同盟邀请马克思和恩格斯“加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确信同盟领导者愿意改组同盟并接受科学共产主义原理作为纲领的基础后,同意加入同盟。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1847年8月底在布鲁塞尔成立的德意志工人协会展开活动的场所——“天鹅饭店”。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倡议,1847年8月在布鲁塞尔成立了德意志工人协会,每周三、日晚上,协会在“天鹅饭店”开展活动,马克思经常参加并作报告、与工人谈心。 由于他学识渊博和关心工人疾苦,人们把这位年仅29岁的青年称为“马克思老爹”。
19世纪4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广泛开展起来。1848年初,意大利、法国、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和波兰等国相继爆发了革命。
马克思在布鲁塞尔被监禁的监狱。
1848年3月,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委员斐迪南·弗洛孔以法国人民的名义邀请马克思去法国。就在马克思接到弗洛孔邀请信的当天夜里,警察突然闯进马克思家中,借口其没有身份证而进行逮捕。马克思被拘留18小时后获释,离开了布鲁塞尔。马克思受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的委托,在巴黎成立同盟新的中央委员会并任主席。
《新莱茵报》编辑部在科伦下制帽人街17号。(原下制帽人街地区的现貌)
革命爆发后,在巴黎的许多外国侨民都想组织义勇军,用武力打回老家,但马克思等人反对这种冒险主义行动,主张组织流亡者单个地回国参加革命。1848年4月,马克思和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动员约400名德国流亡者单个地返回祖国参加革命,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离开巴黎回到德国科伦,筹办革命无产阶级的《新莱茵报》。然而,在普鲁士反动当局的迫害下,《新莱茵报》于1849年5月被迫停刊,马克思也离开普鲁士,到法兰克福、巴登、宾根等地从事革命运动。
1849年8月,马克思一家到了伦敦,住在安德森街4号(住楼中一个小套间)。
那时,由于缺乏收入来源,马克思一家很快陷入了欠债的困顿境地。当地的零售商强迫他们支付账单之后,还打电话叫来了警察拿走了所有能够拿动的东西,包括婴儿的摇篮和女儿的玩具,全家被强制赶了出来。
1850年4月,马克思搬到了伦敦的索荷区第恩街64号。
1850年12月,马克思又搬到了伦敦的索荷区第恩街28号。
1856年10月,马克思搬进了格拉弗顿-特勒斯大街46号(原门牌是9号)。
(后来由于大街延长,门牌号由9号变为38号,最后变成46号,46号仍然是今天的门牌号)
1864年5月,马克思一家又搬到了莫德纳-维勒斯大街1号(后命名为梅特兰公园路1号)。
1875年,马克思一家最后一次搬家,这次搬到同一条路即梅兰特公园路41号。
1849年6月,马克思到了巴黎。不久,巴黎当局又下驱逐令,马克思被迫于8月离开巴黎到了伦敦。这次在伦敦一住便是30多年。
伦敦工人教育协会会址。
伦敦工人教育协会会议大厅。
伦敦工人教育协会的图书馆和酒吧间。
马克思到达伦敦后,立即开始重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领导机关。9月,他参加了伦敦德意志工人教育协会,在协会中讲授政治经济学和《共产党宣言》,以此提高工人群众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
英国位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马克思常到这里来查阅图书。
大英博物馆阅览室里马克思常坐的位置。
马克思工作起来十分紧张,往往通宵达旦。他经常到大英博物馆查阅图书,有一个时期几乎每天早上9点到晚上7点都呆在阅览室,正是在这里,马克思写出了《资本论》第一卷。据了解,从1850年夏天到1853年8月,仅仅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官方文件和期刊所作的摘录就记满了24个笔记本。
马克思对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人民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也十分关心。1857年,马克思和老友恩格斯为《纽约每日论坛报》写了一系列关于反对英国殖民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文章。1858年,马克思写了4篇关于鸦片贸易史和关于《天津条约》的文章。
圣马丁堂音乐厅(第一国际成立大会在此召开。)
1864年9月28日,英国、法国、德国、波兰、意大利和瑞士的几百名工人代表和民主流亡者组织的代表在圣马丁堂举行集会,正式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马克思参加了大会,并被选为协会的领导机构中央委员会(后改称为总委员会)。列宁曾说“马克思是这个协会的灵魂……”。
19世纪60年代的扎耳特博默耳。
1865年3月,马克思因国际事务操劳过度,旧病复发而去荷兰扎耳特博默耳亲戚家休养,并取得良好疗效。
1870年7月19日,法国和德国的统治阶级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普法战争。一场无产阶级的革命在巴黎爆发,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巴黎公社诞生了。 马克思对公社的事业十分关心,他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公社的情况,并给公社出主意、想办法,公社的一些领导人也常常主动征求马克思的意见。
1871年5月27日,公社被搞垮了。马克思在总委员会的会议上宣读了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宣言《法兰西内战》,科学地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阐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公社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关心公社社员的处境,他们想各种办法营救尚未脱险的公社社员,为他们办护照、筹路费,还组织公社流亡者救济委员会,救济流亡到伦敦来的公社社员,为他们安排食宿、谋求职业。公社流亡者把马克思家看作可以得到温暖的避难所,他们可以随意进出,任何时候都会受到热情的接待。
1870年左右的海牙。
1872年9月2日,国际工人协会在海牙召开代表大会,马克思出席了这次大会,并做工作报告。海牙代表大会后,马克思因疲劳过度,身体十分虚弱。1874年夏天,马克思在女儿爱琳娜的陪同下,到卡尔斯巴德疗养。
卡尔斯巴德疗养地。
马克思在卡尔斯巴德疗养期间住的日耳曼尼亚旅馆。
在1872年以后,马克思的健康日益衰弱,但为了革命事业的需要,他仍然抱病坚持工作,他工作起来往往是废寝忘食,即使医生限制他工作的时间为上午两个小时和晚上两个小时,然而他还是为德国社会民主党起草了《哥达纲领的批判》,同时还拼命完成他的《资本论》研究,继续撰写《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修改《资本论》德文版第一卷,筹备出版第一卷的德文版,并且亲自校订《资本论》法文版。
马克思的工作室(模型)。
1956年3月,为纪念马克思逝世73周年,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修建的纪念碑。
1883年3月14日,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工作室的座椅上与世长辞。17日,马克思的葬仪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遵照逝者的遗愿葬仪非常简朴。恩格斯曾说:“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资料来源:《1818-1883 卡尔·马克思画传》、央视网、法制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