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还原艺术人生,后世不留缺憾
参观者在国博展厅欣赏书法篇的大师作品
与艺术大师凝望,和智慧长者对话。一展揽尽活跃于20世纪文学艺术领域的大师原作、原稿,已经很难用“豪华”“无与伦比”来界定了。前天,“百年巨匠——四十三位文学艺术大师作品”展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90余件展品包括书画作品、出版物、手稿、照片、道具等实物,以及《百年巨匠》纪录片、宣传片、巨匠生前影像资料等。
由中国文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电视台、国家博物馆、北京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此次展览,以六大篇章讲述了43位巨匠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不少展品已经多年未与公众谋面。诸如国家博物馆所藏齐白石的《松鹤旭日图》、蒋兆和的《杜甫》;收藏于荣宝斋的徐悲鸿、齐白石合作《芋叶双鸡图》,张大千的《华山云海图》;现藏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梅兰芳、程砚秋合作的书画册页,尚小云、荀慧生请齐如山雅正的画作。
“作品体量之大,实属难得。单就绘画领域来看,徐悲鸿、吴作人、李可染等都是我的老师。展览起到了很好的传承与教育作用。”年逾八旬的中国美协名誉主席靳尚谊呼吁,年轻艺术家都应该来细细端量这些“艺术的源头”。
谈及这场展览,不得不提运作多年的同名纪录片《百年巨匠》。据纪录片《百年巨匠》总策划、银谷艺术馆馆长杨京岛透露,拍摄缘起于2008年银谷艺术馆开馆时举办的纪念吴作人先生100周年诞辰“吴作人生平回顾展暨吴作人书法艺术展”,随后又与央视《人物》栏目合作拍摄了《美术大师——吴作人》。原本以为只是在业界小范围传播的该片,播出后大受好评,不少年轻观众给摄制组留言,催促尽快为更多艺术大师留下影像资料,这才又有了之后的《国画大师——张大千》。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猛然发现还从没有一部为艺术大师们立传的片子。当面对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徐悲鸿、吴冠中这些影响了中国绘画整整一个世纪的大师们,作为民间艺术机构的我们觉得自己有责任做些什么,为后人留下点什么。”杨京岛解释说,也正是基于此,原计划拍摄12位中国20世纪美术巨匠的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最终扩展至美术、书法、文学、戏剧、音乐各领域,这才有了齐白石、张大千、鲁迅、老舍、梅兰芳、程砚秋、冼星海、聂耳等文学艺术巨匠的聚首。
不过,如果你单纯只是把它看作一场展览,显然还没能吃透它。其实,它是要让一段已经稍显模糊的历史重新清晰起来。
杨京岛做了这样一番假设——如若未能得到当时京城画坛领袖陈师曾的赏识,尚流落在北京法源寺的齐白石,是否还有机会从湖南一个籍籍无名的画匠跃升为国画旗手?而当步入晚年的昔日艺术界巨匠黄宾虹双目失明,独自静坐于杭州西湖畔的一间小院,他是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桌面上铺开的一大张宣纸?上世纪50年代成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早年间如果因为失意投身黄浦江,此后中国的现代美术史和艺术思潮是否会完全两样?当始终秉持传统士大夫生活方式的国画大师张大千逗留异国他乡之际,这位才思喷涌的才子又是如何品尝那一个个难熬的夜晚?所有这些疑问,在展厅里都能找到或多或少的答案。
在这里呈现的大师生前不少原作、原物,或是原址、原貌,都尤为珍贵。杨京岛以其中章节《张大千》为例,“大千先生的朋友晏济元先生那时候110岁了,我们留下了他生前最后一幕生命场景。从某种层面说,《百年巨匠》是在争分夺秒抢救历史。”
北京人艺原党委书记马欣同样认为,这是一次非常及时的抢救。据了解,《百年巨匠》话剧篇里涉及的巨匠,与北京人艺有关联的,除了焦菊隐,还有郭沫若、老舍和曹禺。据他介绍,北京人艺这些年送走了黄宗洛、于是之、金雅琴等多位艺术大家,《百年巨匠》多少弥补了因为他们离去而带来的些许缺憾。
撇开内容,如何呈现也颇费了一番周折。在参与拍摄制作的赵伟东看来,虽说是“立传”,可纪录片无意去神化他们。原因在于不少当年的大师在现今艺术市场火爆的年代,他们的画作都被推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动辄数亿元的拍卖价格将他们变成了只可仰视的神。“其实真正的艺术大家大多历经磨难,艺术风格也很少一蹴而就。我们要还原他们的人间路,让后来者感到可敬也可亲。”他希望,在泛娱乐化时代,这样的展览、展示内容,能多少提升一些文化与艺术的高度。
展览将展至9月26日,之后还将赴上海、山东、广东等地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