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剑华:现代视域中的书院文化

文化人物网特别报道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当前位置:主页 > 特别报道 >

    章剑华:现代视域中的书院文化

    2023-05-30 16:21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阅读量:
    语音阅读


    5月30日,“千古一辩”书院文化交流大会在江西上饶举办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苏晴/报道



    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作题为“现代视域中的书院文化”主旨演讲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苏晴)5月30日上午,“千古一辩”书院文化交流大会在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举办。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作题为“现代视域中的书院文化”主旨演讲。
           在演讲中,他首先回顾了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四个阶段:
           (1)书院的雏形。讲到书院,必须先讲孔子。孔子有“三个七十二”:孔子活了七十二岁,一生游说了七十二位执政者,带有三千弟子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三十岁时在鲁国设坛讲学,与弟子们共同组成了中国最早的民间教学与学术团体,具有了书院的雏形。孔子的教学不拘形式,方法灵活多样,主要讲述做官做事做人之道。
           (2)书院的创建。书院与科举制有直接关系。我国的科举制度创始于隋朝,确⽴于唐朝,在中国实⾏了整整1300年。由于科举时代要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很多文人学士要为科举考试做准备,于是有人在山林之间筑起书屋,作读书休闲之用,或者相聚读书论道、修身养性。书院因此应运而生。
           (3)书院的兴起。宋代理学兴起,儒家学者以儒家经典教授于各地,讲学之风大盛,书院蓬勃兴起。当时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江西上饶的鹅湖书院等。有专家统计,中华大地上曾存在过的书院有8000多所。
           (4)书院的衰落。书院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衰而兴衰。清末废除科举制,书院也随之衰落,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他认为,古代书院衰落后,并没有完全消亡,而成为历史遗存。可以说,书院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方式之一。
           一是物态传承。许多书院建筑经历了建设、毁损、修缮、重建的过程,有的被保存至今。
           二是文化传承。历史上的书院不仅是教育和学术机构,更是文化传承、社会主流价值传播的重要载体与渠道,对培养人才和引导社会文明风尚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的讲座、讲习、讲坛等等,可以说是书院文化现象和文化功能的沿袭。
           三是精神传承。每个书院都有每个书院的宗旨和精神。如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着力于人才的培养。又如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充满家国情怀,承担文化理想。古代书院的精神,用宋代张载的话来说,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书院的情怀,也是书院的追求。这些精神都传承至今。
           他表示,在今天,书院不能仅仅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和传承的窗口,更应作为一种活态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载体。
           一是形态上的转化与创新。从山上到山下,从相对封闭到相对开放,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空间。
           二是功能上的转化与创新。从教学到教育,从学术研究到思想交流,成为文化传播重要载体。
           三是对象上的转化与创新。从圣贤到学者,从门生学子到各界英才,成为科文艺企联系纽带。
           四是方式上的转化与创新。从讲学到讲座,从师生游学到异地讲习,成为文化交流高端平台。
           五是内容上的转化与创新。从儒学到新知,从坐而论道到创新创造,成为新兴文化实验基地。
           我们要把传统书院置于现代视域之中,用创新思维和全新思路推进书院文化的复兴,不能止步于有形的物质层面的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更不是打造多少个文化活动场所和运营空间,而是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重书院的创新创造,以书院的现代形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升当代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为建设文化强国作贡献。

    (责编:张彦、刘升)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