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人物主编王保胜/摄影报道
中国文化人物10月25日( 主编 王保胜 )“传神写道——王胜利油画艺术展”学术研讨会于10月24日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行。在研讨会上发言的画家及专家学者有: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尚辉,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孙景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理论家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理论家郑工,中央美术学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著名理论家于洋,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艺术委员会委员邵晓峰,北京画院学术研究部副主任宛少军,军事博物馆创作室原主任孙立新,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副主任邵亚川,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韩宝生,闽江学院中国漆文化与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郑娜,中国油画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美术学院原院长,展览艺术家王胜利。
学术研讨会是继“传神写道——王胜利油画艺术展”开幕式之后召开的一场会议,本次“传神写道——王胜利油画艺术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油画学会、西安美术学院联合主办。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策展,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尚辉担任学术主持。
尚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
学术论坛主持发言摘要:
王胜利先生在新时期以来就享有盛名,尤其是在西安美术学院当院长和中国美协油画艺委担任负责人期间,对西北、对整个中国油画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50后实际上接续的正是70年代末和80、90年代一直到今天油画发展的路线。受靳尚谊先生的影响,王胜利的油画有古典主义的成份,也有写生和写实的成份,是在古典和写实之间形成王胜利先生自己的油画风貌。尤其可贵的是,这10年王胜利先生主要以高原为题材,通过高原的形象来表现今天油画的发展,尤其是这些油画主要是以肖像的方式,以写生的方式去表现,是肖像加上写生时的环境,在某种意义上讲,他的肖像和环境构成了一种新的创作。
我们可以看到,新古典主义加强了中国写实油画的深度,但是出现了在画室里死抠死磨的现象,那种见性情、见直接感受的油画作品比较少,如果有,也大部分是在风景上。所以王胜利的作品有很多东西我特别喜欢,就是大笔触,即兴写来,那种大笔触的痛快和对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认为,油画的本土化是要结合表现对象来探索的,如果我们的油画能像王胜利这样长期扎根于高原,通过高原的某些地域、某些民俗,某些人群进行刻画和描写,那一定会在中国油画的形象特征,在色彩谱系上形成中国油画的风貌。非常可贵的是,王胜利先生做到了这一点。
孙景波: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学术论坛发言摘要:
王胜利做事有很高的热情,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我觉得他具有一种引导力,有敢于担当的责任心。
王胜利在今天的发言中说了他做事、做人的准则,做事上尽力尽责,从学术建设、师资结构到校风建设,他做了很多工作,我相信西安美院回顾自己的历史时会给予充分的评价。他的写生作品基本都是在这次展览中体现的,都是在他离休之后创作的。一个离休之后的院长,把全部的精力,全力以赴、全身心构筑在他想画的画之中。
我们这一代人还是有很多共性的,我们怎么画?画什么?比如表现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抚育我们成长,回馈激励我们今天成为一个艺术家的父老乡亲等等。用我们的画笔描写我们所处的时代精神,表现我们生活的祖国的风貌是我们的艺术理想。王胜利作为一个来自于大西北的画家,在他的绘画当中,我确实看到了他的艺术理想的诉求和实践的呈现。在《黄河谣》这幅画当中看到,尽管表现大西北的画有很多,老画家赵望云、石鲁、蔡亮、张自薿、谌北新都是我们熟知的,但是如果让我回望大西北有一副肖像可以作为西北、黄河或者黄土高原画派的代表性作品的话,我认为应是《黄河谣》。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理论家
学术论坛发言摘要:
关于王胜利的油画作品,我主要谈三个方面:
第一,写实技法与写意精神。
第二,泥土气息与高原阳光。
第三,朴实画风与朴素美学。
第一,写实技法与写意精神。王胜利对中国古典画论的研究下了很大功夫,包括他这次画展的主题叫“传神写道”。我认为顾恺之的传神论就是写意论。王胜利在油画的传神上下了很大工夫,我注意他画的人物的眼睛、眼神特别专注。尽管顾恺之说“传神写照尽在阿睹中”,但传神不限于眼神。我看他的《黄河谣》也好,《红枣》也好,人物的任何一个表情甚至一个微表情都可以传神。他画的新疆少数民族和藏族人物特别传神,比一般画少数民族的人物更加具有写意精神。笔触、色彩有中国画泼墨的意味。
第二,泥土气息与高原阳光。最近,西安美院的老院长刘文西,王胜利也是西安美院的院长,一个代表陕西的中国画,一个代表陕西的油画,他们都在北京展览,一个在国家博物馆,一个在中国美术馆,都显示了“黄土画派”实力。但是我觉得,尤其我看了王胜利的这批油画新作,我觉得他的油画从题材到风格,到人物造型,都已经超越“黄土画派”走向了“高原画派”。他已经把题材从黄土高原扩展到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云贵高原,向整个大西北开放,这种视野已经走向了更广大的世界。而且我希望他继续发展,甚至向国外发展,画很多国外的高原。在他的油画里,把泥土气息和高原阳光融合得特别好。
第三,朴实画风和朴素美学。我觉得这是王胜利油画的一个最根本、最宝贵的元素。他的主题叫“写道”,这跟老庄哲学的“道”联系得更紧密。《庄子·天道》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素是最美的价值、最美的理想。鲁迅也强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从王胜利的作品,他的文章,可以看出,他的性格本质就是朴素的、朴实的,他要把这种朴素的情感性灵和广大群众,包括少数民族纯净的、朴素的性格完美融合起来,表现出来,我觉得这也是他的作品能够打动观众的最根本的地方,也是对我们当代油画创作的一个最深刻的启示。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理论家
学术论坛发言摘要:
我谈两点:一、传神写照与传神写道。二、生活之道与画家之道。
王胜利油画家的主题是“传神之道”,将原本大家都很熟悉的“传神写照”改了一个字。这一字之差,意思全变。道可以形而上的,指向客观与主体观念,或者说就是“原道”。王胜利的绘画想追问的是一个“原道”,即回到绘画的本体性“画道”问题上来谈。若论表情“尽在阿堵”;若论画道,“尽在形色”。
油画有没有自身的特点,有没有自身本体性要求?简而言之,有三个要素:形、色、光。比如形,我想到“形体、形式、形色”,且以形体为先。又如色,有“油色、光色、颜色”三个相关概念,且以“油色”为先。再如光,有“阳光、天光”和“色光”,且以“阳光”为先。“阳光”强调画家的客观感受,“天光”是自然光,“色光”则回到颜料的本体,颜料本身也有“光”的问题,这不是外部的光照现象,而是在绘画过程中通过颜料直接映射出的光。这一光照,回到绘画语言的本体,将“传神写照”与“传神写道”贯通起来了。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画画之原道,就在传神写照。
道除了原道之外,还有方法论的解释。方法论是画家的践行之道。王胜利就是以写生的方式走向生活、亲近对象,强调对生活真切的感受,从生活之道走向画家之道。王胜利生性敏感,这是作为一位画家很重要的潜质,比如对形体的敏感度,对色彩的敏感度,对意象生成的敏感度,都关系到绘画自身的品质。一位画家对自己熟悉的生活依然保持着敏感,不容易;还要表现得深刻,更不容易,他的油画《黄河谣》就是明证。而一位画家对自己不熟悉的生活容易唤起新鲜的感受,但要表现得深入而富有情感,也不容易,如王胜利的油画《高原盛会》也是证明。王胜利不论走到哪里,始终保持着一颗敏感之心,同时具有自己独到的观察视角与表现方式。如到西藏,看到藏民“进城”,他的画就不同于陈丹青,气氛不一样,体会的东西也不一样。
不论走到哪里,王胜利先生的画始终洋溢着一种阳光向上爽朗的东西,他总会让自己处于一种最佳的作画状态。王胜利先生是一位真的油画家,是一个真画者。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著名理论家
学术论坛发言摘要:
我的感受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第一,我觉得王胜利先生的作品有一种“清正感”,这种清正感或者说清整感,是在他的画面中非常独特的地方。这种“清正”我想有几个语词可以描述,一是“端正”、二是“完满”、是“清透”。王胜利先生有很多的肖像都是正面肖像,正面肖像是不太好画的,单刀直入、正面入手,不玩观念、不炫技,这样的单刀直入的画法首先显现出一种自信,而且在很多画的表现中也有深入的叙事性和抒情性。
第二是他作品中显现出的“阳光感”,这种特征既表现在他的画面对于人物、衣服、皮肤这样的质感、量感上,同时,特别是表现在他近年来一些画作里面体现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西部的阳光和空气感上,有一种很微妙的氛围。我觉得在王胜利先生的画里面确实是形成了一个体系,形成了一种风格。他的色彩不完全是印象派的那种光色,这就决定了他要找到一种语言,又要表现外光的一种方法,那种把它平面化,把它简括化,用理解来画。这是王胜利先生的新作《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那么鲜艳的、亮鲜的阳光感的表现中最凸显的质素。
第三,他的画中的“松驰感”,这种可贵的松驰是很多油画家,无论是表现性的油画,还是写实性的油画,都在追求的一种东西。我认为这种可贵的松驰,正来自于王胜利先生画中的“不动声色”的传神。这种状态要融化在技巧中是比较难的。是要温和的,要流淌出的东西。从他1996年的《黄河谣》,1999年的《红枣》,到2009年的《高原盛会》,都体现了人物的传神和宏大。在《高原盛会》中对人物群像的刻画,那个望向观者的出神的藏族女子的表现,王胜利对她的“微表情”的把握,正如顾恺之所讲的“目送归鸿”之难的那种审美的把握,对于眼神的惊鸿一瞥的把握,在王胜利先生的画里面确实是传达得很精彩和很深入的。
王胜利先生的画不腻、不脏、不杂,所以他的画整体风格是偏于平朴、深入,我想这是来源于王胜利先生长期扎根生活的体验。所以我们也在王胜利先生的画里看到了他创作中的具有个性化的温度、深度,和他对于西部的人文地域把握的广度。
邵晓峰: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艺术委员会委员
学术论坛发言摘要:
王老师把六幅最好的作品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这非常让我感动,反映出王老师心胸的高远和对中国历史长河责任感的深厚,这与他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养成的责任意识,和对未来更加积极美好的憧憬是密切相关的。
我从三个方面谈一下王老师的艺术:第一,阳光与渐进。他画中的这种光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却表现得更加阳光、灿烂,用的色调都不是那么沉厚,而是沉静、明媚,这是这种阳光的渐进感给我的最大感觉,从中可以体现出他对用光、用色、用情、用感的理想化的道路。第二,写实和写意。他把靳先生和谌先生学院的抒情的油画方式以他个人为载体进行结合,但这种论题上本身就是互相矛盾的,如何把写实与写意以油画为载体进行充分的有机表达,需要大量实践。在这方面,通过这些年来王老师的探索我们也能够感觉到,他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而且也能够看出其个人的笔触语言。第三,古典到现场。我们通过这些作品看到了,王老师实现了一种由柔美到灿烂、由沉静到欢动,由共性到个性的探索历程。
在阳光与渐进、写实与写意、古典到现场的交织中,王老师完成了当代油画家比较鲜活的转型。这个转型不但对今天的老中青油画家都有很大帮助,对我们今天的中国画家也有很多的启发意义。
宛少军:北京画院学术研究部副主任
学术论坛发言摘要:
王老师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写生,人物的外光写生。第一,他始终坚持在一个人物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来塑造人物、刻画人物,刻画人物的精神状态和人物的性格。第二,他力求捕捉高原特色光色特点的变化,我们一直感受到一种非常真实的光色和色彩的关系,非常生动。第三,他非常注重用笔直抒胸臆的方式,用笔表现出一种生动性、灵活性,也很朴实。第四,在写生中,他也关注到了创作的意识,所以幅面很大,人物生存的环境和生活背景是协调一致的,是一种创作的方式。
王老师的写生给了我们这样几点启示:第一,王老师是在特定高原的环境中来坚持人物的外光写生,应该说条件是非常艰苦的。第二,王老师坚持从传统出发,坚持传统的造型,甚至从欧洲的传统中继承好的方面。王老师在文化高原中刻画了那么多人物的形象,反映出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我想这才是王老师对当代中国油画所做出的最大的贡献,也是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孙立新:军事博物馆创作室原主任
学术论坛发言摘要:
王老师在艺术创作上,在对深入生活的热情上,对写生的挚爱,多年的积累,包括在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品上,都为我们做了榜样。
我看了王老师的作品,觉得在绘画的书写性上,让我特别感动。我觉得这种绘画的书写性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境界,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
王老师用这么多年的艺术实践,很好地诠释了油画应该走什么道。王老师油画展览的名字叫“传神写道”,看了他的作品,我感觉这就是一种我们油画所走的大道和正道。要把心静下来,要在学术上下功夫,要深入生活,要扎下来,要在自然中去研究中国传统的绘画,在写生中研究造型的规律和色彩的规律,这样创作的作品才能够留下来,才能够有生命力,才能够传达出我们时代的精神。
邵亚川: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副主任
学术论坛发言摘要:
首先对王胜利院长的展览表示祝贺,也以一个兵的身份表示敬意。我觉得王院长的作品反映出他的精神表达和社会关系,这是一个画家的境界,大境界。可以说与刘文西老院长一样是表现人民的艺术家的品质和地位。他在自己的领导岗位上影响着更多的人,他有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一方面别人取代不了。在黄土高原这块土地上,王院长能把对人的关怀体现于从苦中求乐,我觉得体现得非常巧妙,他的作品洋溢着阳光和快乐,而且洋溢着一种美感。我觉得绘画不光是一个技巧的问题,更是这种技巧和他的境界联系起来,那是最重要的,有着更大的社会意识、更大的作用。
韩宝生: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学术论坛发言摘要:
王胜利先生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时,我是副院长,我们在一个领导班子里。我非常了解他,所以我谈的是对他的画和对人的感受。尤其是人,作品的背后是艺术家,贡布里希说,世界上没有艺术品,只有艺术家。王胜利先生为人做事很真诚,他是一个对艺术事业,包括美术教育事业,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我总是感觉他身上有一种军人的阳之气。这么些年来,他一直坚持现实主义创作路子,总是用心灵来感受时代和生活。大家都说他的油画光感的表达非常突出,我以为,除了艺术语言的深厚功力以外,更重要的是他的心中有光。他的许多画不是简单的写生,他的写生,无论从构图,环境处理,还是人物组合上,都非常用心思,动脑筋,有取舍,强化内心的感受,重表达。所以,这些写生都是一个很完整的创作。王胜利先生的艺术语言是朴厚、绚丽、明快。他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西北和西南地区淳朴民众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成功地将自己的艺术观和审美意识呈现出来。他画人物是动了真情的,所以画面的形象和色彩才如此饱满动人。尤其是在日益繁华浮躁的当代生活中,我觉得王胜利先生这样真诚的油画艺术家给我们带来清新、质朴和高雅的艺术感受,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郑娜:闽江学院中国漆文化与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
学术论坛发言摘要:
王胜利教授这次非常重要的展览的现实意义有两点,一是他对传神写道的理解,还有他对现场写生创作的强调。艺术品最为敏感的核心,就是任何自然之物都没有这样敏感的核心,那就是艺术品的原创性以及它的原真性。艺术家要保持这样的现场写生的传统,才能守住我们所谓的灵韵,才能在技术复制中保持我们传统的感知方式。
艺术家的生命史对创作有极大的影响,王胜利教授他的身份既是军人也是长期的美院领导,同时他还是油画家,他的画面呈现出独有的特色和特点,是他丰富的生命史在这里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折射。用经典的叙事语言表现手法,下沉到山川万物、百姓苍生中去,也是各位老师特别强调的人文主义关怀的观点。这既让经典升华,也重构了经典,在新古典主义与油画本土化的过程中间,王胜利教授就是在这样的脉络中间去寻找自己的延续和传承,另外进行创新与重构。
王胜利:中国油画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美术学院原院长,展览艺术家
学术论坛发言摘要:
我画展的主题“传神写道”,今天几位大理论家和著名画家,通过他们的诠释又深入深刻了许多,又把它更加逻辑化了,理论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实际上也启发了我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
这些年,大家对“写意”的概念议论比较多,到底写意指的是什么,中国的艺术精神是不是就是写意两个字能概括的?实际上从顾恺之的“传神论”到六朝谢赫“六法”的出现,基本上已经确定了两千年以来的美学标准,也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精髓。我之所以画展的主题为“传神写道”,就是为我的艺术思想、艺术实践明示。传神达神,气韵生动亦取神,有神,生命就有温度,就鲜活,艺术贵有生命。“写道”,一个是道法自然,“师造化中得心源”,写生创作就是在生活自然的现场汲取精华,取神和生命的气息;二是追求油画艺术的经典正道。油画语言的纯正是我油画艺术品格的体现。这次展出的116幅作品,除了一部分主题性创作,大部分是我这十年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跑遍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云贵高原,去一个地方至少一到两个月,完整构思,在生活现场直接进行写生创作,饱含热情,人物在空气阳光、自然生态,在火热奋进的现实生活中,描绘了他们在新时代的幸福生活和精神状态。这时期也是我艺术创作的盛期,纯熟坚实的油画艺术手法,表现外光人物和生活场景,所达到的深刻性和“传神”、“气韵生动”,反应新时代的精神风貌,都体现了我们艺术追求的时代精神,也想表达出我们这代人在油画艺术创作上达到的高度和成果。
【责任编辑:张彦、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