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南南“四海志”个展在TCCA 红顶当代艺术中心开馆式上首展

文化人物网特别报道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当前位置:主页 > 特别报道 >

    汤南南“四海志”个展在TCCA 红顶当代艺术中心开馆式上首展

    2021-06-03 19:21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阅读量:
    语音阅读


    TCCA 红顶当代艺术中心在厦门的新馆于5月22日正式开馆,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汤南南阔别厦门十年后,一场酝酿多年、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个展——“四海志”同步对公众开放
     


    策展人邱志杰致辞,TCCA,2021 摄影:大象



     TCCA红顶文旅集团执行董事陈丹妮女士致辞,TCCA,2021 摄影:大象
     


    艺术家汤南南与策展人邱志杰,TCCA,2021 摄影:向东
     


     
    “四海志”展览现场,《铸浪为山》的海浪旁边是《踟蹰冲》的浮游,TCCA,2021摄影:黄捷
     


    “四海志”展览现场,TCCA,2021摄影:黄捷
     


    “四海志”展览现场,TCCA,2021摄影:向东
     


    “四海志”展览现场,TCCA,2021摄影:黄捷
     


    “四海志”展览现场,TCCA,2021摄影:向东
     


    “四海志”展览现场,TCCA,2021摄影:黄捷
     


    “四海志”展览现场,TCCA,2021摄影:黄捷
     


    “四海志”展览现场,TCCA,2021摄影:黄捷
     


    “四海志”展览现场,TCCA,2021摄影:黄捷
     


    “四海志”展览现场,TCCA,2021摄影:黄捷
     


    《海春秋—盾》装置,445x145x40cm,玻璃钢、珊瑚虫、藤壶、古生物化石、泡沫化石、铁斧,2021摄影:Shaw
     


    《海瞰—踟蹰冲》装置影像,6m08s,橡胶、珊瑚虫、海蛎、藤壶,直径45cm,2021摄影:黄捷
     


    《海咬》装置,260x19x22cm2件,木麻黄船桨,玻璃,生铁,黄铜,青铜,动物牙,2021摄影:Shaw
     


    《一肩射》装置,铁力木,汗水,不知名动物血,纯银,黄铜,黄金190x5x3cm,2021摄影:Shaw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苏晴)5月22日,TCCA 红顶当代艺术中心在厦门的新馆正式开馆,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汤南南阔别厦门十年后,一场酝酿多年、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个展——“四海志”同步对公众开放。
           此次展览将目光投向美术馆所在的闽南岛屿,以及艺术家汤南南作品长期研究的议题——海洋,聚焦于海洋与人的关系,将两者共生的状态代入至一种身体/心理和时代/地理交织的全新世界观。本次展览也是红顶当代艺术中心的开馆首展,由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担任策展人。
           展览主题中的“四海”,不仅涵盖了古代中国对“四境有海为壑、包围中土”的疆域想象,也是一种对于文化所未及远方界限的表记。人类的历史观往往伴随着地方知识,因此除了在文化史中整体考察这两者的叙述分别,更需要从具体的地方经验生发出对“内外”何以共在的解读。
           “四海志”共展出13件影像、8件/组绘画、8组大型装置、1组摄影以及大量手稿,其中近一半的作品是为了本次展览的全新创作。呈现出汤南南近10年来为创作不断“往来”、“出入”于闽南,所形成的极具地域性,又超越具体地方的视角;整体展览空间营造着“吞海、泛海、浮海、沧海”四种情境:“吞海”的人势可胜天;“泛海”的人志况不难;“浮海”的遁世和归隐;“沧海”的一粟与蜉蝣无人。同时,基于“现代—神话”这两条线索,将现代生活的踪迹和“神话”想象贯穿于整体展览空间的叙事和结构中。
           走进展厅,即可看见作为展览开端的影像作品《
    迌》(2017)。在闽南语中,“�迌”是“玩耍”的含义,影像中一对刚结束工作的夫妇骑着摩托向左行驶,背景白色的桥梁栏杆混合着海浪、往来车辆的嘈杂声。而他们行驶方向的来处,恰好连接着展厅外还未修筑完成的现代立交桥。摩托车作为汤南南作品里一种反复出现、用来沟通现代与自然的载具象征,从现实的城市闯入四海的神话后,逐渐变形为展览末端的一艘木舟——《江清月》(2019),换乘在无边无际的摇曳和摆渡中,载物逐流。
           展厅的主体部分由数件大型装置构成,多是此次展览前在福建东山的驻地创作,它们彼此联系、对话。身体感在此似乎缺席,而四散的作品又加强了某种场域氛围,让人宛如置身于更大的、需要身体力行参与的“神话”武器系统。
           《一肩射》(2021)中所使用的南闽铜钵古村的古老扁担,最初是考古发掘出的疑似古兵器,历经27位劳动者的使用而发生痉挛弯曲,艺术家将挑担者家族的千年能量转换成射海的强弓,飞矢在海面上雕作出了银河与星座。
           作品《海咬》(2021)将使用多年、在刺探海底过程里慢慢腐蚀的老船桨,与寄生于桨上的海底生物、海上漂流物、“海战”中遗留的无名碎片,共同构建成尖牙利齿的面目形象与装置图景。不仅回应了艺术家早期创作《沙滩考古计划-流觞》(2006-2011)中对于漂流物的历史考古,也将作品带入到更具历史感和生命感的神话时空。
           汤南南以当代水墨、综合装置、影像纪摄、多屏录像等多重媒介的创作,构造了含混着现代物与神话的启示性场景,并在一次次“海中寻海”的过程中触碰自然的边界。在由《填海》(2013)和《刺船》(2015)、《居凰》(2013)和《扶摇》(2016)两两组成的四屏影像空间中,所构成的全新情境皆指向在逐浪里腾挪的动物,如鸟、蛇……纷杂的现代物,飞机、火车......这些形象漂浮在同一片海,与展厅隐匿的海线,以及绘画长卷的墨线互文。
           而另一组作品,使用橡胶、珊瑚虫、海带、牡蛎等物件组合的影像装置《踟蹰冲》(2021),正呈现着一只在水上进行重复行走的水蜘蛛,“晴天前进一步退四步,阴雨天前进四步退三步,至死不休”。它正窥探着旁边大屏影像《铸浪为山》(2015)中山峦和海浪的内在结构与力量,而海之波澜,铸山之嶙峋,在“不息”和“禹步”之间,形成彼此对应的运动关系。
           汤南南作品背后的“自然”在多重媒介的表达形式里呈现出复杂的面貌,得以看出艺术家本人对海洋长久以来的深切感知与情动,以及所谱写的人与海(自然)关系之间微小且广大的语境——既显现为沧海桑田的世间变化,也表现出年岁增长后人自知蜉蝣的无奈,更是实践论层面“堵不如疏”、“填海造田”的人力与天力的角逐。汤南南的创作,正是将这样一种地域性的诗史、神话和人具身的乡愁,分环勾连在思想、历史、社会和自然的变迁中,而人始终在其精神尺度上对世界进行丈量,如同一出标注着命运二重性的“自然史/博物志”(Natural History)。
     
    责任编辑:张彦、刘升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