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乐耕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文化圆桌上发表演讲[视频]

文化人物网特别报道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当前位置:主页 > 特别报道 >

    朱乐耕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文化圆桌上发表演讲[视频]

    2021-04-29 17:43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阅读量:
    语音阅读


    2021年4月20日,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文化圆桌在海南博鳌举行
    中国文化人物主编王保胜/摄影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院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朱乐耕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文化圆桌上发表演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院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朱乐耕应邀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文化圆桌并发表演讲
     
     
           中国文化人物(主编 王保胜)2021年4月20日,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文化圆桌在海南博鳌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院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朱乐耕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冯远、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博鳌亚洲论坛特别代表王林旭、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刘兰芳、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何家英、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力、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主席吕建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韩玉臣、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郭选昌雕塑艺术馆馆长郭选昌、上海新冠文化艺术馆馆长李新华、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盛小云、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文化政策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周昌新、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方李莉、中国茶文化研究著名学者傅天龙、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马菁汝等来自各界的代表就“文化强国建设与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本次圆桌会议由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李保东夫人、原联合国妇女国际论坛主席侣海林主持。
           朱乐耕在演讲中表示,我出生在瓷都景德镇,父亲是当地著名的陶瓷美术家,我从小就在这样的氛围长大。后来读了大学,当了教授,成为了陶瓷艺术家,现在生活在北京。但尽管如此,我的根还是在我的家乡,在景德镇。那是一个最早走向全球化的中国本土城市,早在宋代,那里生产的瓷器·就出口到了国外。在十五、十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人到达了中国,将许多中国的商品运送到世界各国,·其中最大宗和最醒目的就是景德镇的瓷器。我就是在那样一座城市里出生和长大的,中国英文的发音叫“China”,里面有瓷器的含义,也就是说,在当年欧洲人的眼里,瓷就是中国的代表,我为此而感到骄傲。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时,因为我太迷恋陶瓷艺术了,又是来自瓷都景德镇,所以我的外号被叫做“瓷”。
           以前觉得这样的外号很“土”,因为大家都喜欢“洋”,都不喜欢传统,更不喜欢本土的习俗和文化。但在全球化的今天,这样的风气开始被改变了,本土的传统文化开始受到重视和发掘,在这样的背景下,“土”有时候也是一种新的时尚。对于我们这些做艺术创作的人来说,开始将目光转向本土,转向传统。我将自己的工作室建在在景德镇宋代著名的陶瓷生产地——湖田村,有一条小河流经我的工作室,在小河的上游有一个出产瓷土的村庄,那里的村民在小河的两岸建了一些的粉碎瓷石的水碓,每天在夜深人静时都能听到那咚咚的水碓声,那是从宋代一直流传到今天的声音。
           追寻着这样的声音和这样的泥土,我们能触碰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的灵魂,在一个全球化的今天,在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当我们站在自己民族的这块土地上环视整个世界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世界变了,人类进入了一个大变局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超出了以往人类的想象。在这样的变局中,景德镇不再只是景德镇人的景德镇,由于世界人口的迅速流动,在这里不仅生活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陶瓷艺术家,还有不少不同国家的陶瓷艺术家也在这里建起了自己的工作室,他们在这里,不仅分享着景德镇的自然资源,也分享着在这里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人文资源、历史资源。今天,人类在一个更大的时空里展示自己本土文化的同时,同时也在建构一个供全世界人类共享的全球文化。
           今天的景德镇,在面对全球文化时,一方面正在努力的复兴自己的传统文化,使其更具有本土性和传统性,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流动,文化的交流,景德镇已经成为了世界的景德镇,世界不同的文化都在这里得到交融。在这里我只是将景德镇作为一个案例来讲,其实像景德镇这样的故事在中国随处可见,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世界都在经历着这样的变化。
           我作为艺术家的个人也一样,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不仅要有本土的语言,还要有世界的语言,因为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创作不仅是分享给本地人,中国人,还要分享给世界不同国家的人。
           艺术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工具。作为一名当代艺术家,以往我们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去传统化,去本土化。但直到今天我们才真正认识到,从每一块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的文化和艺术都是珍贵的,今天的艺术要有世界语言,但也要有地方语言和民族语言,因为这是我们文化和艺术的根脉。世界的文化和艺术只有更多元,才更有相互交流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所以,我认为,无论世界发生多大的变化,在不同土地上生产出来的文化和艺术都是永远有价值的,这种价值就在于其不仅可以供我们去传承,去发掘和去创造,也可以供我们去分享,去交流。这个世界已经成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仍然要承认多元价值、承认多元文化的互动发展,而艺术创作更是如此。在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中,瓷器曾是其中的商品大项,其实其不仅是瓷器,也是文化和国家的象征物,愿在世界发展的未来中,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物品,仍然能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监制丨黄健
           策划丨马斌
           记者丨冯海兵 苏晴
           制作丨马将平 张东立
     
    责任编辑:张彦、刘升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