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琢复朴—蔡居抽象画展:回顾艺术人生 弘扬爱国情怀

文化人物网特别报道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当前位置:主页 > 特别报道 >

    雕琢复朴—蔡居抽象画展:回顾艺术人生 弘扬爱国情怀

    2019-05-28 14:20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阅读量:
    语音阅读


    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油画家蔡居在78岁高龄之际,以传世之心创作数十幅抽象艺术精品巨制,并在中国美术馆这个国家艺术殿堂向世界精彩呈现,传达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人物主编王保胜/摄影报道



    蔡居与艺术家和抽象艺术爱好者在一起探讨艺术创作,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



    《主席》 宣纸水墨 50×60cm  蔡居作品



    蔡居为参观展览的艺术家介绍自己作品背后的故事



    《吴为山雕塑〈问道〉孔子与老子》布面油画  100×208cm  蔡居作品 



    《律师米勒先生》 布面油画 50×75cm  蔡居作品



    《歌剧演员拉菲尔先生》 布面油画 50×68cm  蔡居作品



    《一局不散三千年》  布面油画  80×120cm  蔡居作品


           中国文化人物(主编 王保胜)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值此大庆之际,《雕琢复朴—蔡居抽象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几十幅气势恢宏、色彩斑斓、震撼人心的精品巨制,既是蔡居对自己艺术人生的一次回顾与总结,也是拳拳赤子向祖国七十华诞献上的一份最美祝福。
           “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蔡居明白一个真理:不管灵魂如何激荡,青春如何由缰,理想如何飞扬,脚下的黄土地最终是他落叶归根的地方。10年前,蔡居谢绝多方挽留,从美国纽约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上海。屈指算来,蔡居整个大家族中有10多位在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旅居,但40多年来没有一位移民他国。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近20年来,蔡居先后在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展和联展60多次,成为继赵无极之后,又一位驰名海外主流画坛的中国抽象艺术家,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作出积极贡献。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呼唤着文艺家用心用情用功抒写。“雕琢复朴——蔡居抽象画展”5月28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这是蔡居艺术人生的一次总结与回顾,更是拳拳赤子对祖国七十华诞的最好祝愿。
    “今年78岁了,能在中国最高的艺术殿堂举办个展,是对我的艺术创作的一种褒奖,对我个人而言,是一种荣幸。”谈到此次展览时,蔡居显得格外精神。据他介绍,此次画展的作品,全部都是抽象艺术作品,而且尺幅都比较大。因为420平米的展厅,高度有六米多。如果拿平常挂在家里的作品去展览,不会有很好的效果。于是,从2018年开始,他特地新创作了几十幅大幅的抽象画。这次被选入的27幅作品,不仅尺幅大,而且很有视觉冲击力,整整布满了这个大厅。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大凡伟大的艺术家,都有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蔡居说,绘画是要有灵魂的,不然就是空泛的。作品要打动人,里面就要有爱。要创作出一件好的作品,艺术家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作品的艺术成就,就在于你的根基,在于你有多少内在的修养学识可以投入进去。
           美国艺术史家黛安娜·韦伯曾经这样问蔡居:“你的油画写实功力和绘画个性,可以使你在具象绘画领域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你为什么又会走上了抽象主义道路呢?”
           蔡居回答说:我不是“选择了抽象画这个艺术形式”,而是被逼走上了抽象之路。
           蔡居走上艺术之路,与他的家庭出身和环境熏陶有关。他的学艺之路则是从水墨画起步,然后在油画上不断成长发展。蔡居曾谦逊地说,尽管从十四五岁起就先后围着朱屺瞻、刘海粟、颜文梁、应野平、林枫眠、丰子恺等大师学习,还拜过其中几位为师,但在五十八岁以前,不能算是专业画家。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蔡居作为父亲的助教,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讲授美术史,比蔡居小5岁陈逸飞正在此就读,因此成为陈逸飞口中常叫的“小蔡老师”,而且两人之间的友谊超过40年。80年代,蔡居又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进修,师从长兄、著名油画家蔡亮教授。
    1992年,蔡居旅居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成为职业画家。这一时期,蔡居从中外名家身上渐渐悟出艺术真谛,画风也由写实转向抽象,开始用西方的绘画形式,探求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但是,最终走上抽象之路,确实如他所言:是被“情”所逼迫。
           蔡居给我们指着《赤道之恋》这幅画说,上面画的是海水,但是这个海水是红色的,天也是红色的,浪也是红色的,黑与红,这两种颜色占据了画面空间。为什么叫“赤道之恋”?因为在2001年的时候,在印尼的巴丹岛发生了一场大火。那天,我驾着小船到巴丹岛去写生,因为我常去,那里有我熟悉的朋友。但是走到半道就过不去了。漫天的大火和灰红的烟雾,笼罩着整个海岛,烧焦的烟味迎面扑来,人根本无法靠近。我只能仍由孤独的小船漂荡在海上,无助地看着烈火吞没无数的树木和生命……非常震撼。
           后来我知道那边的森林全烧了,岛上的一位朋友和他的女儿也在大火中丧生了。由于惦记他们,就想画幅画来纪念他们。但是,画什么呢?我想来想去,却发现没有什么具象的东西可以表现这种复杂的情感: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生命意义的深奥、爱情的升华以及命运的不可预测……于是只好选择用抽象的办法来表现,将自己对亡友、故人的思念和关爱融入到这个抽象的画作里面。
           蔡居说,当我看到了森林大火这个“景”,就产生了特殊的“情”,于是在心中就自然地产生了抽象画《赤道之恋》这个“形”。并没有去考虑主题的内涵有多么宏大,只是感到不以抽象形式不足以表达心中的激情。
           相比起从传统中发展起来的具象绘画,抽象艺术拓宽了艺术家表达的自由空间,抽象绘画也极大地展现了艺术形式语言的自足与自律。同样,创作抽象画也需要有生活基础、文化内涵,更需要有绘画功底,诸如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的基本功。
           蔡居说:我的作品都来自生活,来自于内心真实情感表达的需求。艺术都是人所创造的美,是人类有意识地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存在物。换句话说,首先在现实生活中感到了美,才可能去创造艺术品,本质先于存在的存在物。
           西方推崇“形式美”“纯形式”,在中国美学看来,任何形式不过是一种启示,一种象征,它无不表现一定道理、一定人格。“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画以立意。”形式必须是为内容而存在的。我不赞同某些抽象画家宣扬的“非理性的纯粹视觉形式”,所谓“既不表达思想也不传递情绪”的抽象艺术。艺术品必须是人的精神创造物,美的本质是自由而开放的。真正的艺术品必须是表达着对美的探索和追求,而非停留在表浅形式趣味的,成为仅仅供他人娱乐和游戏的消遣品。(中国文化人物)

    责任编辑:赵建华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