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臣:用生活之源育艺术之树常青

文化人物网特别报道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当前位置:主页 > 特别报道 >

    韩玉臣:用生活之源育艺术之树常青

    2017-08-28 14:28
    来源:中新社
    阅读量:
    语音阅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俄罗斯列宾美院荣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韩玉臣在阳光美术馆向参观展览的观众介绍馆藏精品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河边的羊和划船者》(查尔斯•保罗)法国 45cm×63cm 阳光美术馆收藏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枫丹白露森林》(莱昂) 法国 36cm×58cm 阳光美术馆收藏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港口退潮帆船》(拉波斯托莱) 法国 32cm×23.5cm 阳光美术馆收藏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河岸边泊船的渔夫》(特鲁博尔)法国 80cm×63cm 阳光美术馆收藏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黄昏的牧场景观》(尤金•西塞里)法国 49.5cm×30cm 阳光美术馆收藏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黎明的牧场景观》(尤金•西塞里)法国 49.5cm×30cm 阳光美术馆收藏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马恩河畔的莱佩尔勒》(拉卢) 法国 32cm×55cm 阳光美术馆收藏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梅多里佛河岸景色》(阿德里安•雅克)法国 33cm×62cm 阳光美术馆收藏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默朗大桥》(查尔斯•弗朗索瓦)法国 43.5cm×82cm 阳光美术馆收藏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牛栏》(查尔斯•埃米尔•雅克)法国 25cm×33cm 阳光美术馆收藏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揭示了文艺创作的根本规律,为繁荣发展我国文艺事业指明了方向。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俄罗斯列宾美院荣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韩玉臣先后数十次深入藏区采风写生,走进牧区、学校、寺庙及藏民家庭,创作出《牧羊女》《朝拜路上》《兄妹两》等一系列西藏题材的油画艺术精品,记录自己对雪域高原的感知,抒发对生活在那里的藏族同胞的挚爱和敬仰。
           去年八月底,韩玉臣在藏味十足的甘南夏河县草卡村画了十天写生,深感意犹未尽。今年五月初,他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副院长徐青峰等一行数人再次前往草卡村采风写生。他在《再访甘南写生谈》《甘南归来话写生》中描述了在甘南草卡村的写生经历和自己的深切体验与感悟。他这样写道:法国巴比松画派提倡“面对自然写生,着力表现光影变化”而开一代画风。走出去,面对雄浑的草原雪山,面对一个个生灵活现的人,你要把它们记录下来,就必须高度紧张,调动所有的手段。
           艺术家的立足点应该是在对最普通大众的表现上,以真诚的情感进行创作。到达草卡村后,我们不顾旅行劳顿,支起画架,先画了扎西的母亲水麻加。第二、第三天画的仍是扎西的家人。我画的第四个模特叫嘉央,具有颧骨高高,眼睛大大的藏民典型特征,他是自己找上门要求当模特的。在这特定环境中生存的群体,具有顽强坚韧的生命状态,嘉央的媳妇才让卓玛见了丈夫的画像,欣喜地穿上盛装,在烈日焰焰的高原紫外线下,给我们当了大半天模特。
           几天功夫,我和青峰的画就摆满了扎西家的露台,俨然是个小型美术展览。藏民每天或单独,或三五结伴前来参观,想让我们画的意愿十分明显。
           人物肖像写生重中之重是头部的刻画,应尽最大的努力达到形神具备,颜色丰富,笔触灵动。长脸盘、高鼻梁、深眼窝、高原红是藏族同胞脸部的主要特征。如《卓玛才让》面部的肤色处理,是对额头、脸颊、鼻翼、下巴和高原红进行适当的夸张,以增加丰富性。笔触按结构和肌肉的走向摆放,尽可能不揉,不反复涂抹。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藏胞无论是老人还是妇女,他们的眼睛总是清澈而透亮,所以一定要专心专注,下足功夫。如在画贡曲喇嘛时,我一边跟他交流一边观察,抓住他凝眸微笑的瞬间,然后加以肯定和强调,使其具有了佛家弟子的典型形象。在画《哑女忠格草》时,着力表现她那大大的,似乎会说话的眼睛,力图透过眼睛让观众触摸到她那纯美的精神世界。
           数次进藏区,对老百姓的单纯、善良、朴实体会颇深。这次最让我感动的是画扎西姥姥和卡毛。藏区海拔高、温差大,头一天画扎西姥姥时,阳光明媚,尽管是坐在院门口的阴凉下,也很暖和。可是第二天却是寒风凛冽,雪花飞舞,气温降到零下3度。老人还是那身衣服,冷得直打哆嗦。怕老人冻着,每画半个小时,我就让她进屋烤烤火。但老人每次都不好意思,往往是进屋呆个两三分钟,马上又跑出来,认真履行自己的模特职责。傍晚结束时,当我问她“冷不冷”,老人还是那个习惯动作,伸伸舌头,一刻不停的笑。
           理论总是灰色的,实践之树长青。韩玉臣说,这次写生住在熟识的藏民家里,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藏族同胞的距离。十天下来,大部分村民都认识了,走门串户十分亲热,对他们每天生活劳动的具体细节更加清楚,对生活是艺术家的创作源泉,体会也更加深刻了。
           韩玉臣藏南写生的经历和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让我们真切地感知到: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只有真正做到身入、心入、情入,才能将人民的伟大实践和火热生活变成作品中的生动情节和感人形象,才能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才能让自己的艺术之树常青。(中国文化人物)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特别报道